从招生就业来看结构调整

期次:第283期    作者:招生就业处处长 陈世庆   查看:27

  结合招生就业工作,谈谈对结构调整的认识。
  第一个问题:招生专业结构。
  我校本科招生的专业结构可分为三种,一是师范专业比重,二是文理科比重,三是理工及应用性学科的比重。
  (一)去年本科共招5900人,其中师范类招生占35%;非师范类招生占65%。
  (二)去年我校文科招生占32%;理科招生占52%;艺体类及专升本招生占15%。
  (三)去年我校“理工农及应用型学科”招生占47.2%。其他计划占52.8%。
  在以上三种结构中最不好理解的就是第三种结构。下面我把这个问題解释清楚。
  (一)“理工农医及应用型学科”比例是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给各校的比例,我校为47.2%。必须达到47.2%,否则缩减招生计划。
  (二)“理工农医及应用型学科 ”主要指“理、工、农、医”一级学科。我校文学、外国语、经管、政法、人文学院所有专业都不在其内。市场营销、物流管理、旅游、金融工程这些专业尽管不在其内,但明显带有应用性,所以近几年在我校发展较快。
  第二个问题:计划编制依据。
  每年编制招生计划,在“三个结构”的基础上,主要考虑两大因素:
  (一)就业情况:包括对某个专业未来五年就业市场的判断,包括就业率和就业质量,同时也考虑到院系对就业的重视程度。如果这些情况都不好,肯定会削减计划。
  (二)新生“第一志愿至第六志愿”填报率。近几年来财经、机械、电子、化工、外语类专业“第一志愿”报考数均超过计划数的4倍以上,以上专业大多属于应用类学科。而师范类专业总体比较差,思政、历史、数学、物理、环科、生科、教育技术等专业“第一志愿至第六志愿”的填报率大约在“50-90%”,少数专业连“20%”都没有。
  随着形势的发展,还有两大因素可能要考虑:一是高考录取时“征集志愿”的比率,二是学生进校后转专业的比率。现就第一点作简要说明。我们每年都有“征集志愿”,大约100个左右。这几年我们“征集志愿”计划大多投放在相对好的、老牌专业,而对于真正弱势的专业采取了保护措施。
  第三个问题:对结构调整的思考。
  (一)关于师范与非师范:安徽省每年师范类招生2.5万左右,师资需求不到1万。教师招考从今年开始国家进行了大的改革,实行“国标省考县聘”。据说这个系列的标准实际上是为师范专业制定了新的社会评价标准,客观上也加大了师范生就业的难度,也有可能要影响到新生报考的积极性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搞精品战略,进行错位发展。
  (二)关于应用性与应用型:“应用性问题”每所高校都会面临,而“应用型问题”近年来则更加突出。教育部等四部委已经制定了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原则上要求1999年以后升本的高校转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。我们正处于边沿地带,何去何存实在令人担忧。
  (三)关于饭碗与尊严:现在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,就业能力的培养、就业岗位的获得是最重要的。如果学生连饭碗都找不到,我们要不要对学生的“现在”负责?
  (四)关于转型与建设:高校专业建设和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,最重要的东西有四样:第一是学校重视,第二是管理机制,第三是师资建设,第四是财物投入。在学校重视方面,我认为必须对专业的“新建新改”排出路线图和时间表;在管理机制体制方面,应该保证“新建新改”专业得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,确保这些专业不被边缘化;在师资建设方面,应该釆用“有户籍的教师”和“聘请企业工程师”这两种办法来解决。在财物投入方面,首先是要盖房子,其次是进设备,第三是保证我校每年1个多亿的钱不能投错了方向。
  (五)关于期待和疼痛:校领导在报告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专业改造的构想,这是我们的期望和心愿。我认为我校的专业改造可分三期或两期。首期是要将条件完全成熟的几件事做起来。当然会有难度、会有疼痛。我坚信在疼痛之后会迎来新生,迎来学校转型发展的美好未来。